越野性测试 1q<BYc+z
k/YEUC5
●排泥性 7N,E%$QL
{/G~HoY1i
碾过泥路后是否能尽快把泥甩掉,是显示一套轮胎越野能力的重要表现。如果泥甩不掉,填满胎纹,轮胎难以保持应有的抓地力,就会失去继续前行的能力。在测试中我们发现,在较干的泥地里,三款轮胎的排泥性相差无几,MT胎因为沟槽较大反而不易甩掉半干泥;而在湿泥里,HT的排泥性就明显很差了,沟槽里均匀分布着泥巴,边缘的排泥更差。AT胎的排泥性明显好很多,MT胎更是几乎没有湿泥粘附。果然名副其实,泥地是MT胎的主战场。 ^JZ ]?iny
lJ;7sgQ#
在半干泥的排泥性测试中,MT(右)反而不如HT(左)、AT的性能好。 N|-M|1w96
3y?I^ .B
排泥性(两车牵引,在泥地上让轮胎空转后观察) 0N.B=j|
r Q)?Bhf
HT:轮胎边缘排泥性差,泥均匀分布在沟槽内。 <% #Dwo}
K9-;-{qb
AT:轮胎边缘排泥明显,只是中间沟槽有泥。 |w; hu]
c_V^~hq
MT:整个胎面几乎没有粘附泥巴,体现良好均匀的排泥性。 "Y'MuV'x
,5*Z<[*
40度泥坡攀爬(以4L挡配1挡,从坡底静止起步,不带冲坡慢速上爬) r~[Bzw"c
xF8U )j!
HT:无法慢速加油通过,出现明显的车轮打滑,必须加速冲力才能通过。 ~:JoKm`vU
fzdWM:g
AT:可慢速爬坡,但会有车轮打滑现象。 c
8t
B"Ma<"HU
MT:偶尔出现一些车轮打滑现象就能轻松上坡,明显地表现出优秀的抓地力。 ge4Qa K
50CjH"3PZ`
40度水泥坡攀爬(以4L挡配1挡,从坡底静止起步,不带冲坡慢速上爬) +>ld
7Ucq(,\./
HT:初段打滑严重,后甩掉部分泥巴抓地力开始加强,但还是会有打滑现象,能爬上坡顶。 [(2XL"4D
FR']Rj
AT:保持稳定的抓地力直到坡顶,但一直都有打滑甚至部分空转现象。 -wr_x<7
1H?I?IT30
MT:不论是否已完全甩掉泥巴,它都能很好地抓住地面爬坡,效果不亚于HT胎,但因为胎齿较长导致驱动 车身的效果有点滞后。 4y.qtiIP>$
(*_lLM@Cd
通过性(慢速驾车通过一段长泥沼路) M?AKJE j5
CYlS8j
HT:行驶到一半便无法前行,轮胎完全打滑。 #G_'5{V
$4}G
AT:能轻松地通过,但偶尔出现横向滑移。
I!Z"X&
~
rQ,%dH
MT:能轻松地通过,而且整个过程没有什么滑移现象。 )TKn5[<4
D/~1?p
●通过性 jU7[z$GX
-egnMc67
驾驶分别装用三款轮胎的四驱车通过一段长泥沼路测试。发现HT的排泥性最差,严重制约了它的通过能力,车行一般就已被困住无法继续前行,而AT和MT都能在此测试中轻松地通过泥沼路。AT在通过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滑脚”、不稳的现象,而MT则没有,这说明MT还是具有更强的附着力,更强的通过性。 :;yrYAyT3
T+&fUhSy
在驶过泥沼路后HT(左)完全被你糊住,看不到胎块,而AT(中)、MT渐次变好,这也充分说明三款轮胎的排泥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