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以前回家常在北京西站坐车,深感西站进出站之费劲;最近因要开车去西站接人,在网上继续费劲寻求如何停车时,看到2006年的一篇关于北京西站十年拥堵的文章,感慨! !4Q0
]J|]IPXy
-------------------------- !q]@/<=
北京西站十年拥堵之困 NgI n\)
=0
Ec3TY<mVr
■专题动机 /TEE<\"
#
ULjK*)R
2006年5月10日,13对列车从北京南站“搬家”到西站,使这座“亚洲第一大站”运力几近极限。此前,北京西站已走过了十年“瘸腿之路”。甩手工程与体制之弊形成旅客进出站难等“四难”。2005年起,两组专家各历时一年,分别从同角度剖析西站困局,各自形成《北京西站南北广场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研究课题》(下称《专家组报告》)和《北京西站地区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报告》(下称《社科院报告》),并受北京高层重视。对此,市长王岐山做出批示,指出西站管理已成“顽疾”,要求在奥运前作为窗口进行建设。本报记者历时月余,就西站管理体制及拥堵之弊进行调查剖析,以求解西站治本之策。 tX.fbL@T
v\ <4y P
■核心提示 ;N?raz2mEi
8{B]_:
-:
北京报道地铁未建,南广场甩手十年,本应三方承担的客流全部落在了北广场身上,西站“瘸腿”已十年。西站建设之际,资金不足曾致工程甩手,建成之后,“以商养站”又使维护资金不足,西站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供给严重缺位。目前,政府已改变“以商养站”思路,从资金和体制上打通北广场出站“血脉”,同时也从硬件上增强北广场疏通能力。专家们提出,启动南广场和地铁才是解决西站拥堵之源。 f7v|N)
,cFBLj(@
Fx3 X
3FsX3K,_X
一个小时零六分钟。 "7}e~*bM?`
4Ixu%
这是唐鑫从下车到出站所经历的时间。2005年初的此次西站之旅,后来被他写进了西站调研的《社科院报告》中。 _Eus7
;6tGRh$b
北京西站,亚洲最大的火车站,通车十年来一直经历着拥堵之痛。 c+.?
+g
?;ovh nY)
按照原规划设计,这座“特大型综合性立体交通枢纽”分流畅通:乘客分别通过地铁和南北广场出站,其中地铁分流40%-50%,南北广场各分担约25%-30%的人流。 Zz^!QlF
pXl*`[0X#
现实情况是,西站投用已10年,地铁未建,南广场出站系统未启用,输客重任全压在了北广场上。 3;f}w g
?f4jqF~Fh
作为西站惟一畅通的“血脉”,北广场已不堪重负。 f~v@;/HL
4NRG{FZ9
与之相伴的是旅客的“四难”:进站难,出站难,接人难,停车难。《专家组报告》在调研一年的基础上提出,北京西站提供的公共产品,与铁路客运持续增长带来的巨大需求不相适应,引发了西站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已成“西站首要的问题”。 y4`uU1=
[@`Ki
目前,专家的意见已经提交市政府,并获高层重视。 |!\5nix3A>
KdU&q+C^
“瘸腿”的西站 ZDt|g^
e!.r- v9
4月30日傍晚,西站南广场上少有旅客,落日余晖在地面投下长影。 C
Ch38qBp
-eSZpz p
这是5·1黄金周的前一天,离京或到京的人们,早已挤满了北广场。在公交与出租车的喧嚷声中,人流缓慢挪出西站。 3Z-N*bhC
+4--Dl
?
“现在的西站,是一条瘸腿在蹦。”韩林飞说。他是北京工业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从一年前开始带领一批专家启动《北京西站南北广场及地下空间综合规划研究课题》。 QH.zsqf(
Q\k|pg?
实际上,这样的场景,已持续了10年之久。随着乘客流量的增加,北广场的压力与日俱增。 r"aJ&~8::W
SB}0u=5
按照原先设计,北京西客站最初投用开行23对列车,至2006年5月,这一数字达到79对,且多集中于早晚时段,每7分钟一趟,日均客流达到15万人次。 '}|sRuftb
Zz@0Oj!`
春运、暑运和黄金周期间则更多,最多时总数达到137对,进出站客流为30万人次,而北京西站的远期规划最大容量为90对。 /y~ "n4CK~
!0+!%Nr>J
今年5月10日,北京南站暂时停用,13对列车被调整到西站,约1万人次的客流,使西站每日运力接近黄金周时期。 Vs0T*4C=n
wgeR%#DW
这种情况下,目前西站日均行车超90对,西站地区管委会副主任徐捷说,运力已达原规划极限。 N7b+GqYpF>
0L5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