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用 最新帖子 精华区 社区服务 会员列表 统计排行 银行
  • 4064阅读
  • 0回复

==凤凰古城==

楼层直达
级别: 论坛版主
走进凤凰古城,人们的目光一定会被那沱江河的吊脚楼群所吸引。之所以称之为“绝”,可以肯定,在湘西的土地上,甚至全国,能拥有如此上规模的吊脚楼群,恐怕只此凤凰古城一家。
在河岸上,那古古旧旧、高高低低,一栋傍着一栋,一檐挨着一檐,壁连着壁,肩并着肩地高高的拥挤在河岸上。一律黛黑色装束,一律青瓦鳌头,在背景南华山的衬托下,层次分明并整整齐齐地也东倒西歪地由西向东绵延逶迤。
凤凰古城的吊脚楼起源于唐宋时期。唐垂拱年间,凤凰这块荒蛮不毛之地王化建县,吊脚楼便有零星出现,至元代以后渐成规模。随着岁月沧桑,斗转星移,旧的去了新的来了,建筑物在日月轮回中不断翻新更替,目前凤凰古城的吊脚楼多是保留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



来到古城,踏着青青石板路,寻着中营街,十几米路,就到了沈从文故居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行遒劲沉凝的大字:“沈从文故居”。跨入从文故居大门,就有满面笑容的导游小姐上前热情地迎接,让人倍感亲切。
这是一栋已有百余年历史的清朝晚期建筑,分为前后两进,中间一个小天井,左右配以古色古香的厢房,给人一种精巧秀丽的感觉。那飞檐矗立的屋架和灰色牢实的墙体结结实实的融为一体,显得如此协调,那苍老陈旧的板壁和剥蚀脱落的门窗,显示房屋的陈旧与古老。据传,当年沈从文的祖父辞官回归故里,在中营街的中段买下了这块地皮,修建了这座四合院式的楼房。从沈从文的祖父到沈从文这一代,前后经历了三代,风雨沧桑几十年,也曾显赫一时。时过境迁,昔日的辉煌与荣耀,已成过眼烟云。如今已是人去楼空。思慕故人,不禁令人凄然泪下。但可喜的是,这原属故主的古老楼房,建成了沈从来生平事迹的展览室。每天到沈从文故居游览观光的人络绎不绝,游人如织,无形中给人一种莫大的鼓舞和欣慰。



虹桥横卧于沱江之上,风雨楼以它的壮观和俊美拔然而起,这其实就是成了一道重叠的风景,这道风景,由下而上、由古而今穿越着六百多年的历史。

这座桥始建于明洪武初年,颇信风水的凤凰人都说,这座桥斩断的是一条龙颈,令一条巨龙身首异处。怪只怪那位和尚出生的安徽小子朱元璋,听信一位从昆仑山开始追索一支龙脉,经云贵高原来到五寨司城的阴阳先生的谗言,说这儿屏立南郊气势非凡的南华山和与之一脉相承一头扎入沱江的奇峰,就是他要寻找的龙头。并由此推断出总有一天这地方会有人出来问鼎中原,真命天子将出。那位朱皇帝岂能允许边远的凤凰有他潜在的对头?于是朱笔一勾,龙颈被斩,凤凰风水遭毁灭性破坏,凤凰再也出不来皇帝了。

这些老一辈的老一辈留下的传说,我们遑论真假,但桥是有了。而桥下的那条潭,自古以来就叫“迴龙潭”。靠近南岸,以前依山傍水还修建有一座“迴涛阁”。清代诗人王家宾还为此作诗一首:危楼俯瞰碧波寒,回绕苔矶涌雪湍;绝似中流擎砥柱,不教江水起狂澜。

民间还传说,虹桥的三个桥拱各垂一把锋利宝剑,被斩的蛟龙依然想苦心修炼,回归大海,无奈三把利剑无情威逼着它,它一动荡,疼痛难忍,于是天泼大雨,电闪雷鸣。



祠堂是一种纪念性的建筑,凤凰所建祠堂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众集资修建,用以纪念出身于当地为官并有建树的人物,如分布在县城的傅公祠、王公祠、节孝祠等。另一类则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立,如陈氏宗祠、田氏宗祠、唐氏宗祠等。其用途均为纪念、祭祀、议事、娱乐场所,这类祠堂建筑的特点是:平面布局多属四合院形式,其建筑的规模大小,是根据族人繁衍人口及权势、财势大小来决定。

凤凰在明清时为大湘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官商富绅云集此地,统治者们政治策略上,采取“以夷治夷,以苗治苗”、“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政策,仅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祠堂庙宇达58座之多(另亭台楼阁17座)。

杨家祠堂就是其中祠堂之一,它位于凤凰古城沱江镇北边街,史家弄入口处,太子少保、果勇侯、镇竿总兵杨芳率族人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而建。凤凰厅是“苗疆咽喉”的“靖边”重镇,县城则变成所谓“六千居民八千兵”的屯边要塞。由于杨芳兵权在握,地位显赫。尽管官任三品,但统辖部队镇守一方,从祠堂的地理位置上便可见一斑,它是众多早期祠堂、庙宇中唯一一座位于城内的祠堂。虽其建筑不如寺庙宏大,装饰亦不如寺庙华丽,然杨姓为名门旺族,祠堂建筑的规模并不比一般寺庙逊色,整体建筑呈不规则长方形,由高大的门楼、戏台、厢房、及正殿、天井构成,占地800平方米,过门楼为戏台,楼台式,木质结构,楼台翅阁飞檐,相传凤凰城中的杨姓均为大宋杨门宗烈的后代,两边壁画栩栩如生。



沱江跳岩,位于凤凰古城北门外沱江河道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旧时是进出凤凰古城的主要通道之一。乾嘉苗民起义,辛亥革命凤凰光复起义、解放战争,这里都是进攻古城凤凰的主要通道。跳岩全长100米。共有15个岩墩,依次横列在沱江河床上。岩墩均用红砂块石修砌,墩与墩之间相距5米,上面用木板搭铺,木板再用铁链捆牢,固定在河两边的铁桩上,防洪水冲走。几度风雨霜雪,几度沧海桑田,跳岩仍坚固牢实,保存完好,如今不仅是沱江河上人们来往的要道,而且成为凤凰古城颇具民族特色的亮丽风景。



北门城楼位于沱江南岸。城楼和古城墙始筑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5),距今已280多年历史了。它久经沧桑,却伟然屹立,为这座古城增添了光彩。
北门为半圆形,深7米、宽3.4米,高3.5米,内孔高4米,有两扇大铁门。城门用紫红砂石砌成,门上方刻有“璧辉门”三个大字。再上方有《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和怪兽十多幅浮雕,工艺精美,栩栩如生。
城门之上为城楼,系古砖瓦结构,上有八孔炮台。两端沿江岸筑有城墙,高6米有余,为红色砂石砌成。此段沿江城墙,是因为防洪的原因,一直保存完整。它临江而立,象一条长龙卧于江岸,又象一段小长城古雅庄严。



从廖家桥镇前行十余里,拐过一道弯弯的山坳,右侧小溪旁的山梁上突兀出一段灰黑色的石墙和一座高耸的碉卡,它们在蓝天、白云、群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凝重而雄伟。这便是南方长城的永兴坪段遗址。碉卡高二丈余,长宽各一丈,分上下两层,为青石块砌垒。西侧开一石门,其余三壁均开有枪眼、炮口、瞭望孔。碉卡原是长城上的一座烽火台,用以监视对山苗人的动静。一有风吹草动,守哨的兵勇便点燃烽火,告知六里外的拉毫营汛,大队兵勇就会沿边墙火速赶到,截杀扑墙的“边苗”。因烽火台地处永兴坪村,人们以村命堡,便把它称做永兴坪碉卡。碉卡依山傍水,伟岸雄奇,展现了南长城的特色。2000年4月,中华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教授站在烽火台上宣布“中国发现南长城”这一震撼世界的喜讯,永兴坪碉卡便成了南长城的象征而闻名于世。



到凤凰古城揽胜,有一处景致你不能不去领悟,因为她是一本史书,一樽离我们十分久远的艺术珍品,一部令人望而思古,感慨万千的军事杰作。她,就是位于凤凰县城西的黄丝桥古城,也叫黄丝桥石头城。
黄丝桥石头城离凤凰县城有25公里,乘车往凤(凤凰)铜(铜仁)公路行驶约40分钟便可到达。该古城属古代兵营遗址,全用一色的青石块垒建,立有东西北三座城楼,呈方圆形,周长仅686米,精致而完整。整个城廊屹立在一座形似凤尾的山包上,远处眺望,飞檐翘角,槛曲芸红,石垛林立,雄伟峻拔,十分壮观。该石头城虽经上千年的沧桑变迁和风雨剥蚀,至今仍然保存十分完整。据凤凰县县志记载,黄丝桥古城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设县名渭阳城,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称凤凰营,屯兵驻守,1913年更称黄丝桥古城,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城垣边墙高达5.6米,内墙走道宽2.4米,全用平整光滑、精钻细凿的青石板铺砌,每块石料重的有1000公斤,小的也有500公斤。石头之间以糯米稀饭拌石灰浆填灌,刚柔并济,坚固牢实。古城雉堞箭垛保存完好,有大小箭垛共300个,垛与垛之间相隔1米,垛中留有射击口,供古代兵士搭弓射箭之用。拐弯处各有一平台,半悬于城墙之外,修有护墙和炮眼,左右能与相应的方向接应。古城无南门,一道城墙横若铁壁,衔接东西两头。东西北三个城门均为圆拱形筑造,高约一丈,城门上各耸立着三丈多高的城楼,柱梁流丹,檐牙飞翠,气势轩昂雄伟,与周围景物构成一幅苍健伟丽的画卷。一游客曾撰诗颂云:“城廓嵯峨古道长,楼台泻影映城墙,沙场烽火今安在,一曲芦笙对夕阳。”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金介甫赞美“黄丝桥石头城是一部难得的艺术杰作。”登上石头城,漫步于城楼与城墙内道之间,思绪和联想禁不住打开拉长,仿佛又看到了当年的战火硝烟,听到了少数民族反抗封建统治压迫的呐喊……



从凤凰县古城步出东门,傍南华山麓,沿沱江之滨,踏着石板路,穿过一道古朴的老街,步行约1公里至接官亭旁,上一条曲幽小径,便到了听涛山……
这儿,佳木葱翠,绿竹依依,山泉淙淙,兰蕙芬芳,左侧高大的布满了青苔绿草的玛瑙石上有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熊克武、渔隐道人等许多硕士名流撰写的书法石刻,笔力苍劲,依稀可辨。往上走,有一些呈红或紫红色的奇岩巧石,石上有清代题刻的“拥翠”、“云窟”、“听涛”等词,字大尺余,皆辉宏遒健。下旁一自然小洞门上,还有一首名为《龙潭渔隐》的清代古诗,描绘了这儿的不朽之景及感叹之情。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先生病逝于北京,归葬于这个简朴的自然的地方。
沈从文的墓,是从南华山运来的一块天然五彩的玛瑙石,高28米,宽1.9米,厚0.9米,重约6吨,他的骨灰,一部分撒在他墓前家乡的母亲河沱江之中,一部分便安埋在这块彩色玛瑙石下的土中。这块五色石,做了他的墓碑兼安息地。
墓碑上的铭文,是由沈夫人张兆和女士选定的沈从文遗文《抽象的抒情》中的一句:“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由沈从文的侄女婿,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教授刘焕章镌刻,碑的后面刻着沈夫人张兆和的妹妹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张充和女士从美国寄来的挽联: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这挽联匠心独具,将每句最末字联起来竖读,则是“从文让人”,高度评价了沈从文先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山是归根山,水是忘情水,石是三生石,倦游归来的沈从文,在这儿划上了他人生最后的句号。在他的墓旁,月季静静地绽开,不败的山菊荫着兰蕙,淡淡的色彩和一缕清香,正如他寂寞的令人怀念的一生……



湘西的地域文化神秘如山岚,使武陵山脉起伏连绵的山峰隐约于古老的巫傩中。论及湘西饮食文化这一文化印象,就恰如秋天山寨木楼檐前悬挂的一串串红辣椒,它火样的鲜艳是那么醒目,深深诱惑起人们对湘西饮食大快朵颐的欲望。
走进湘西,无论在吉首,边城凤凰,还是秦汉古城王村,宾馆饭店中的菜肴无不让人感受到湘西饮食文化中主要的内核,那就是湘西的正宗味道“酸辣”。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无不与其渊远的历史相承袭。湘西的饮食文化可以说始终饱含 着酸与辣的滋味,并形成湘西饮食特有的风味。
品味着湘西酸辣的美食,刺激的不仅只是人们的胃,还有着心中受到刺激而放飞的遐思。
湘西饮食文化中的“酸辣”二字,其实饱含着这一方热土上千百年来,湘西人民历经的充满辛酸的历史,又掘发出湘西人民火辣辣的性格。
湘西是一方神秘的山水,然而阐述湘西神秘之一的饮食文化中的“酸辣”时,那种浓重的酸辣亦如历史一样凝重。
湘西人喜爱吃酸吃辣的饮食习惯并不是一年半载内形成的,而是具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走进湘西的山水,走进那厚厚两卷本的湘西州志中,就会感悟到湘西饮食中的“酸辣”是怎样制作烹饪成这方土地特色风味的菜肴的。


安全行驶万里行 游遍山川南北东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认证码: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