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电火花的产生
uyBmGS2
我们知道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包括质子和中子)和电子组成,电
D+edTAQ8
XRoMD6qf;
子围绕原子核旋转运动。在通常情况下,电子的负电荷和质子的正电荷相等,两者平衡使原子的总电荷
OSP#FjH
S}fU2Wi
量为零。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原子外层的电子运动的速度加快到一定程度时,就会逸出轨道与其他中
^Ej4^d
/rMxl(wD'
性原子结合,这一原子“俘获”电子之后负电荷量增加,呈现负极性,称之为“负离子”。而失去电荷
a2:Tu
Z=;+)
#,
的原子负电荷量减少,呈现正极性,称之为“正离子”。 离子有规律的定向运动便形成了电流。
&&1q@m,cP
>$.u|a
根据上述理论,混合气在进入气缸前 都会有微量分子游离成正离子和负离子。气缸压缩过程中,
-KRHcr \
?Y"bt^4j
由于气体受挤压及摩擦也会产生更多的正离子和负离子。当火花塞两电极加有电压时,离子便在电场力
,2>:h"^
=J8)Z'Jr
的作用下分别向两极运动,正离子向负极运动、负离子向正极运动形成了电流。但是在电场力较小时(电
$8&HpX#h$
yZ&By?.0
压低),原子中的电子运动的速度低,不能摆脫原子核的引力逸出轨道,形成新的离子。所以,气体中
5q]u:
v85&s
也只有原来存在的离子导电,由于他们的数量很微小,放电电流微弱,所为只存在理论导通,电路中相当
qw87B!D
#<'/sqL
于串接了一个极大电阻R。(参见图2)
6\o.wq
F$ h/k^
随着电压的增高,电场力增大,原子动能增大,大量原子摆脫原子核的引力逸出轨道,混合气中产
Kv#daAU
d'3'{C|kk
生了大量离子,同时正离子和负离子向两极运动的速度加快,正、负离子产生的动能轻而易举便能将中
SiBbz4
lmc-ofEv
性分子击破,使中性分子分离成正离子和负离子,这些新产生正、负离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也以高速
^y6CV4T+
hWW<]qzA,
向两极运动,又去击破其它中性分子,这样的反应连续发生象雪崩一样,使气体中向两极运动的正离子
YOoP]0'L
+]zP $5_e
和负离子的数目剧增,从而使气体失去绝缘性变为导体(R変成较小阻值),形成放电电离通道,即击穿跳
igL^k`&5^"
K7Vr$,p
火。其中由于正负离子高速运动及摩擦碰撞形成的高温炽热电离通道(几千度)发光,于是我们就见到火
h:NXO'
a40BisrD~6
花,同时,电离通道周围气体骤然受热膨胀发出“啪啪”声。
0}V'\=F454
e8 aV
qq[
二、发动机的工作状况对点火的影响
^aCYh[=
(1) 火花塞电极间隙越大,在同样电压下极间隙越大电场越弱,电场力越小,较难产生足够的离
{SJ7Y
fs
&7&*A
s
子,故需较高的电压才能跳火。影响击穿电压的因素还包括:火花塞电极的形状、电压的极性。
Q8cPKDB
bk9~63tN+>
(2)气红内的气体密度大(混合气浓),单位体积中气体的中性分子数量越多,分子间距离越小,
Yf)|ws?!
B5H&DqWzr
正离子或负离越容易与分子相撞,加速的距离短,速度不高动能小,难以击破中性分子产生新的离子。
"M0l;
qq7X",s
故需较高的电压才能跳火。同理,火花塞电极的温度越高,电极间近旁的气体密度越小,故需较低的电
OPt;G,$ta
压就能跳火。
9}jq`xSL
YaNH.$.:
(3) 混合气度温度越高,其分子内能越大,就越容易电离,因此跳火电压可降低;反之冷车启动时,
H&=n:'k^
9sU+IT K4
由于混合气中离子运动能力低,不易电离,就需要较高的跳火电压。据测定,冷车启动时,跳火电压
{ 8f+h
x9)aBB
最高约为15kv-25 kv,温度正常后,汽车则只需要8kv—12 kV的击穿电压
V@v1a@=W 三、发动机对点火系统的要求
.~q)eV
1.能产生足以击穿火花塞电极间隙的高压电
,\o<y|+`S
4l&"]9D
火花塞电极间能产生火花时所需要的电压,称为击穿电压或称为跳火电压。正常情况下変压器输出高压大于跳火电压,反之失火。
fokwW}>B[f
R?
O-x9
2.能够控制点火能量大小
/7bw: h;
I(pb-oY3!I
A.要可靠点燃混合气,火花塞必须具有足够的点火能量。在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电火花只要有1~10mJ的能量即可。但是在起动时,为保证可靠点火,火花塞的点火能量可达到100mJ。
Qh\YR\O
[4p=X=
B
B.能根据发动机的各种工况对点火能量调整,即对高压输出晶体管导通时间(传统机械式闭合角的控制)长短的控制,达到对高压变压器初级电流大小(能量大小)的控制。
<"?*zx&